2022年

2022年发布的文章
  • 程序员的职场阶梯与级别定义

    任何种类的职场上升通道都是一个阶梯,但程序员的阶梯有何不同呢?

    在程序员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修炼成长、打怪升级的过程,而每个公司可能会定义自己的升级阶梯。以 AT 为首的两大巨头,其对技术人员的级别定义在互联网业界比较公开,例如:

    • 阿里的程序员级别从 P4 到 P14;
    • 而腾讯则定义了 5 个大级别:从 T1 到 T5,并且 T4 之前的级别内部还会细分为若干小级别。

    相对来说,我认为腾讯的 5 个大级别与我自己一路走来经历的几个阶段比较匹配一些,而大级别之间的分界线也会更明显一些。我对升级阶梯的定义也是 5 个:初级、中级、高级、资深和专家。

    至于对不同级别的定义,我选择了三个相对容易判断的维度:

    • 具备什么能力?
    • 解决什么问题?
    • 产生多大影响?

    初级程序员

    初级,多属于刚入职场的新人。

    一般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学,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能快速学习公司要求的常用开发技术、工具和框架,能理解所在的业务和产品领域,并按照设计要求来实现功能。他们通常都工作在系统局部某个区域内,能独立或在有限指导下实现功能并解决该模块碰到的具体问题。

    这个级别基本完成的都是螺丝钉级别的工作,影响很有限。但如果从这个阶段你就开始定期归纳总结这些局部的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工作内容,并能在团队小组内部做出分享,甚至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说明你已经走上了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刚入职场的同学,有本科,有硕士,还有博士,这有区别吗?我个人感觉本科和硕士进入职场的区别不大。当年我硕士毕业进入第一家公司算初级工程师,若本科生进入则算助理工程师,有一个小级别的差异,但薪酬待遇则相差无几。

    毕业那时腾讯也来学校宣讲,本科年薪 6 万,硕士 8 万,而博士 10 万。仅仅从年收入差距来看,读硕、读博似乎不是个划算的选择,可很多人选择读硕恰恰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起点,而选择的标准也可能就是薪酬水平,这貌似是一个误区。

    以前看过一期《奇葩说》,一位在清华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学生在节目上说自己为找什么工作而苦恼,惹得同为清华毕业的高晓松当场发飙,而同为点评嘉宾的蔡康永也说了句很中肯的“实在话”:

    一直花时间求学,也许是为了拖延人生做决定的时间。

    中级程序员

    中级,相对初级最大的质变在于:独立性。

    初级同学经过两三年工作历练,对实现各种业务功能、开发规范流程都很熟练,摆脱了对基本指导的依赖性,这时就进入了中级阶段。

    中级工程师已经能够独立承担开发任务,设计实现他们负责的系统模块,以及通过搜集有效信息、资料和汲取过往经验来解决自己工作范围内遇到的问题。

    中级这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就是:完成工作、达成品质和优化效率,属于公司“动作执行”层面的中坚力量。

    观察下来,这个级别的工程师多数都能做到完成工作,但品质可能有瑕疵,效率上甚至也有很多无效耗散。不过,效率和品质总是在不断的迭代中去完善的,他们自身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并向着下一个阶梯迈进。

    不少同学卡在中级阶段,就是因为虽然不断在完成工作,但却没有去反思、沉淀、迭代并改进,从而导致自己一直停留在不断的重复中。所以,在工作中要保持迭代与改进,并把你的经验分享给新来的初级同学,这样未来之路你才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轻松。

    高级程序员

    高级,不仅要能独立完成工作,还要能独立负责。他们能独立负责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或服务,并成为团队骨干或最重要的个人贡献者。

    相比于中级,高级工程师在“动作执行”层面,不仅能独立完成高级难度的开发任务,而且在用户体验(品质提升)和性能优化(优化效率)方面还能做出更全面的考量。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可以把开发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还能清晰地定义出多快、多好。比如,一个服务的响应时间 99.9% 是在 20 毫秒内,内存消耗最大不超过 1G,并发吞吐量 10000+/s,即能用清晰的数据来定义服务品质和效率。

    另外,高级工程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问题了,他们需要结合业务特性去考虑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熟悉业务领域内的应用系统架构以及各个部分使用的技术,能根据业务特性,合理进行分层设计,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运维或运营。

    初、中级工程师的能力提升与影响输出是通过经验的归纳总结与分享,而高级工程师则需要在经验这种偏个体特性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提炼,沉淀方法论。换言之,通过个人的经验,研究行业的优秀实践,再结合自身实践和逻辑推导,沉淀出切合现实的方法论,并在团队内部推广应用。

    资深程序员

    资深,有深度和资历(即广度)两个层面,对应到职业生涯路线上,也有两个方向。

    • 资深工程师
    • 架构师

    在偏基础研发、算法和特定技术的复杂领域,会向“资深工程师”方向发展,属于深度优先。而在面向业务开发的领域,业务复杂度高于技术复杂度,则会向“架构师”方向发展,属于广度优先。

    但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进入这个级别即说明你在特定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积累。这时你是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度参与和支持团队项目,在领域内进行关键的技术判断和决策,进而帮助团队项目或产品加速成功。

    在这个层次,你面临的都是一些更复杂的、具备一些灰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需要折中权衡)特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你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理解问题,评估每种方案的收益、成本和潜在未来的长短期影响等。

    这个层次的影响方面,除了经验分享和方法论沉淀,还有产品和团队两个考虑维度:

    • 即使是做纯技术的东西,最终的影响也是通过技术产品来完成的;
    • 而另一方面,团队的梯队建设、结构调整与协作优化,决定了团队的外在表现。

    这两个维度,前者可能是资深工程师方向需要侧重多一些,后者则是架构师方向需要侧重思考实践多一些。

    专家程序员

    专家,表明了某种领域的明确建立。

    也许架构师和资深工程师也具备在特定细分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说明他们和专家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领域,但这个领域还不算明确建立,还需要有公认的影响力。公认影响力实际是指一个范围,如果是公司的技术专家,那么范围就是公司或行业。

    虽然以“家”冠名会让人感觉太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实际“家”也分大小:一般的“大家”可能属于稀世珍宝,举国稀有,确实是遥不可及;但也有“小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遥远了。“大家”和“小家”的区别就在于,影响力的范围大小。

    影响力听起来可能很虚,那我换个相对实的角度来说明。作为一个 Java 程序员,在学习使用 Java 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你不仅要去读他们的书还要去看并且使用他们写的代码,反正在 Java 这个领域你总是绕不过去。那么,这就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实实在在的影响力,他们自然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专家可能就是“这个领域内你绕不过去的人”吧。

    积累多年,建立体系,形成领域,他们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面向未来不确定的战略问题。这就像机器学习用过去长期积累的数据,建立起一个模型,用来预测和判断未来。未来不可测,但建立好一个领域体系后,当未来到来时,就可以很快将新出现的信息加入到现有的领域体系中去,从而修正模型,快速做出调整与决策。

    总结

    最后,借用鲁迅在《故乡》里说的一句名言总结下: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面定义出来的阶梯就是很多人已经走过的路。不管现在走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都走在同样的路上,但会遇见自己不同的风景。

更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