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各种产品有专门的工厂生产,彻底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这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样,在软件开发中能否做到软件对象的生产和使用相分离呢?能否在满足“开闭原则”的前提下,客户随意增删或改变对软件相关对象的使用呢?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在《简单工厂模式》一节我们介绍了简单工厂模式,提到了简单工厂模式违背了开闭原则,而“工厂方法模式”是对简单工厂模式的进一步抽象化,其好处是可以使系统在不修改原来代码的情况下引进新的产品,即满足开闭原则。
优点:
-
用户只需要知道具体工厂的名称就可得到所要的产品,无须知道产品的具体创建过程。
-
灵活性增强,对于新产品的创建,只需多写一个相应的工厂类。
-
典型的解耦框架。高层模块只需要知道产品的抽象类,无须关心其他实现类,满足迪米特法则、依赖倒置原则和里氏替换原则。
缺点:
-
类的个数容易过多,增加复杂度
-
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
抽象产品只能生产一种产品,此弊端可使用抽象工厂模式解决。
应用场景:
-
客户只知道创建产品的工厂名,而不知道具体的产品名。如 TCL 电视工厂、海信电视工厂等。
-
创建对象的任务由多个具体子工厂中的某一个完成,而抽象工厂只提供创建产品的接口。
-
客户不关心创建产品的细节,只关心产品的品牌
模式的结构与实现
工厂方法模式由抽象工厂、具体工厂、抽象产品和具体产品等4个要素构成。本节来分析其基本结构和实现方法。
1. 模式的结构
工厂方法模式的主要角色如下。
-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提供了创建产品的接口,调用者通过它访问具体工厂的工厂方法 newProduct() 来创建产品。
-
具体工厂(ConcreteFactory):主要是实现抽象工厂中的抽象方法,完成具体产品的创建。
-
抽象产品(Product):定义了产品的规范,描述了产品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
具体产品(ConcreteProduct):实现了抽象产品角色所定义的接口,由具体工厂来创建,它同具体工厂之间一一对应。
其结构图如图 1 所示。
图1 工厂方法模式的结构图
1,130/1,553« 首页1,1001,1101,120«1,1281,1291,1301,1311,132»1,1401,1501,160尾页 »